河南饶良走出来的早期共产党人 -韩源波烈士 |
发布时间:2025-09-25 来源: 阅读次数: 【字体: 小 中 大】 |
韩源波是河南早期的一名共产党员。他曾任河南青年学社负责人,共青团首届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是河南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人。1925年11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转入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学习,回国后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1930年8月调往东北,和陈潭秋、张浩等5人一起组成满洲总行动委员会,韩源波任满洲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1931年1月,在领导博克图兵变时,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01
韩源波,名绍湘,字源波,化名叫小林、王文成,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泌阳县饶良镇(今属社旗县)。父亲韩运章,字自步,是河南省文化界名人,清朝未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直隶大名道道尹。民国建立后,又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分任过河南省、陜西省、安徽省署总参议兼秘书长,监察院秘书、河南省通志馆长、育才馆长。他晚年潜心著书修志。韩运章有妻室两房,子女8人,韩源波居长。
其生母高氏,一直持家。韩源波孩提时在家乡饶良,后随父迁入北京,始入小学。1917年全家返回河南,不久他入开封省立一师附属高小读书。1920年暑假,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旧制班。
韩源波出身于官宦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寡言少语,但勤于思考。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古城开封改变过去的旧面貌和守旧的习惯,高小读书的韩源波就跟随声援“五四”运动,和省立一师的师生上街游行,思想日益开阔。特别是1923年,他接触团中央派遣到开封,在一师任英语教员的冯品毅,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书刊,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韩源波召集一部分学生到家看收藏的《向导》《先驱》等进步刊物,组织小团体。读进步书刊的事,被父亲察觉,他曾受到训斥。但他继续参加工人学生的进步活动,并很快成为开封学生运动的骨干和领导人。1924年春,在冯品毅、嵇文甫等老师的指导下,韩源波与裴光、一年级学生刘英等发起组织河南青年学社,这是在军阀统治下开封较早的青年组织。由于河南督办胡景翼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十分仰慕共产党的政策,就邀请李大钊到开封会谈。于是开封青年活动发展很快,一师、中州大学公开挂出青年学社牌子。韩源波以他高度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党革命主张的支持,加入到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经冯品毅介绍转为正式党员,献身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02
1925年3月,由陈独秀派遣从上海到开封活动的马文彦任青年团支部书记。韩源波积极参加团组织各项活动,邀请共产党员罗思危到省立第一师范演讲《学生与革命》,使团的活动日趋活跃。
“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6日,开封35所学校师生1万2千人,手执白旗,齐聚体育场,高呼“勿忘国耻”,“打倒英日帝国主义”等口号。韩源波领导省立一师党、团员和进步师生积极参加,以第一师范的名义发表宣言,呼吁“英日政府向我国民谢罪,抚恤死伤者,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韩源波等人组织新剧团,排演话剧“五卅惨案”。时值端午节,开封全市各界10万人集会公共体育场,并冒着烈日,再次上街游行。
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下,开封党、团组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7月8日,首届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同时代行豫陕区职责,领导郑州、洛阳等6个支部和开封本地5个支部、3个小组的活动。执委会由5名委员组成,韩源波任组织委员的要职。
韩源波在从事革命中,更多的是通过青年学社开展工作的。“五卅”运动中,青年学社创办了自己的刊物《雷火》。该刊大小版面、和当时的《中国青年》差不多。刊物取名“雷火”,意思是声如响雷,打破社会上的沉寂和旧社会的恶习,其势如烈火,以烧掉社会上的旧东西,点起革命的火焰。
1925年7月,李大钊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到达开封,做河南督办岳维峻的工作。韩源波联络进步青年,共同邀请李大钊给青年学生做了《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学生马霖认真做了笔记,在《雷火》刊物第8期全文刊载。
韩源波领导下的青年学社,开展工作活跃,为了筹集活动经费,各校分社都排演了新剧。
如中州大学附中剧团排演出的《可怜闺里月》系反对军阀战争,《山河泪》内容是朝鲜亡国后,安重根行刺日本伊藤搏文的故事。话剧宣传了革命的思想,也获得了一些经济收入。7月苏联飞机6架飞抵开封友好访问,青年学社赠送意为“十月革命的火花飞中州”的锦旗。
韩源波领导的学社在斗争中日益发展壮大。在省城一师、女师、工专等7个学校建有分社,形成最大的社团,社员拥有200余人。后来多成为我党分散各地的骨干力量(如袁宝华、姚敬宇、李诚甫等),韩源波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源波为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付出过大量心血。由于他父亲在河南、陕西的政治地位和影响,他跨党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开封市党部成立,他即担任执行委员。又利用父亲在陕西公署的影响,在开封驻陕籍国民二军中发展关系。参加革命接头工作,都是在国民党市党部进行的。如领受读物,宣传入社等。随后他又参加了河南省国民促进会。1925年夏秋之际,河南国共合作局面、也面临严重危机,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右派等右翼势力,同韩源波等共产党、共青团、国民党左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开封一师几派经常挑起争端、纠纷,有一次国家主义派和青年学社成员发生争端,韩源波、刘英等人找到学校教训育主任,教训育主任不敢公断事非,就说:“你们不要胡闹。”韩、刘等质问后,训育主任又连忙改口说:“我是说你们不要互闹。”
新学年即将开始,因开封各校学生参加“五卅”运动,沒有参加期终考试,学校国家主义派教职员乘机以补考为名刁难进步学生。韩源波和市学联主席等一起,公开揭露补考的实质,还请了正在开封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理论家肖楚女到省立一师演讲。虽经努力,但干预补考的斗争未达目的。
1925年10月7日,苏联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时任中共中央特派员的王若飞和于树德商量,河南选派确定了韩源波、裴光等共产党、共青团员为主体的赴苏联留学名单。同年10月,韩源波告别了他们生活和战斗过的河南家乡,奔赴上海。由于他在青年运动中的贡献,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攻击,他们盗用国民党河南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取消共产党训令案称:“开封市执行委员会冯品毅、韩源波及江潜、李立三、唐际盛,皆属共产党人,应取消本党党籍。”但这时韩源波已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
03
1925年10月下旬,韩源波与省立第一师范同学裴光、中州大学附中学生杨放之、屠庆祺、强玲华,开封二中学生刘国章等九人,乘火车到达上海,此时全国各地选派赴苏联中山大学的学员陆续抵沪。10月底,韩源波等河南学员与张闻天、乌兰夫、伍修权等100余人,登上了赴苏联海参崴的一艘煤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中国青年首次愉快地参加了由苏联船长主持的十月革命8周年纪念会。演讲,跳舞,唱《国际歌》,气氛十分活跃,一向不大爱讲话的韩源波,也内心喜悦和激动,第一次欢度这个难忘的革命节日。
韩源波一行,到海参崴,转乘火车,穿西伯利亚,于11月底,抵达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后,经过分组,编班。学校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联共党史、西方革命运动史、东方革命运动史和俄语等。
据杨放之回忆,韩源波在校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平时言语不多,但遇事冷静,考虑问题仔细认真,因而在同学中很有威信。中山大学本来就是统一战线性质的,在多次反宗派活动中,韩源波都坚定站在中共代表团的正确立场上。
经组织决定,有的学员留在中山大学,以适应国内武装斗争的需要,韩源波则转入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这里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好,学员全著军装。韩源波在努力学习军事的同时,对如何做好军队政治工作也十分关心,对部队实行一长制等问题,韩源波认为,对此应在实践中研究解决。
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发生后,根据国内党组织的决定,要派几个同志回国,到东北组织军委工作。韩源波奉命回国,辗转抵达上海,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后又被派至东北,恢复和重建满洲军委。
04
1930年4月,在李立三“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下,满洲省委遭到大破坏,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韩源波到达东北。
8月中旬,韩源波抵达沈阳,以陈潭秋为首的满洲总行委5人主席团组成,韩源波任主席团成员兼军委书记,满洲军委原有秘书赵唯刚代管,通过关系派共产党员刘伯刚在讲武堂开展军官、士兵的工作。他们向韩源波汇报了东北军中的士兵工作,移交了卢透云等党员的关系,韩源波认真询问每个人的特征及详细情况。对平时如何秘密联络的技术问题,他也十分重视。
韩源波到博克图、富拉尔基等士兵比较活跃的驻地,接触党团员和士兵,开展工作。这时满洲总行委仍在执行“左倾”路线,驻军15旅38团运动负责人,即向军委报告,该团甚好工作,并规定百日后可暴动。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阳市委员会
地址:南阳市卧龙区人民北路 邮编473000 电话:0377-63312801
ICP备案:豫ICP备18001380号–2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