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文史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 正文

千年古镇荆紫关
发布时间:2025-09-25  来源: 阅读次数: 【字体:

作为土生土长的荆紫关人,我从小与丹江为伴,是在丹江河的神话故事传说里度过童年的,是在荆紫关的历史文化滋润下健康成长的,是在荆紫关的社会改革发展中生活工作的。出生于1977年的我,算是荆紫关改革开放的见证者,2011年我调入镇党政办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对全镇的政治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

荆紫关镇位于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东接本县西簧乡、西连湖北郧阳区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与本县寺湾镇相邻,北与西峡县西平镇接壤,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6万余人。先后被确定为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中州名镇、省国土绿化模范镇、省生态镇、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历史沿革篇

荆紫关地处伏牛、秦岭两山系交合处,丹江穿境而过,西接秦晋、南通鄂渚。历史上因地处军事要塞、交通要隘,所以冠名以“关”“口”之称谓。

尧舜时,荆紫关是尧的儿子丹朱的封地。之后,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荆紫关位于荆州和雍州的分界线上,因其地势显要成为荆雍二州的关口。距荆紫关古镇南去五里远的吴村区西庙岭就发现有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铲),证明了丹江沿岸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的历史。

西周时,荆紫关为楚祖熊绎封地荆子国的属地。公元前304年,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故称这里为“荆子口”。此时期,淅川境内丹江沿岸有6个古城,龙城、罗城、马蹬城、兴化城、永安城、定阳城,在荆紫关就有两个,分别是现古街关门西南侧(高中)的永安城和吴村区麻坎一带的定阳城,两处遗址依稀可见。

春秋时,荆子口属于楚国及其附庸国下鄀国。战国时期,西北部为秦商於之地,东南部属楚国丹析地。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后,全部归秦。在春秋战国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秦国和楚国不断发生战争,大都是在这一代的丹江沿岸进行的,荆子口首当其冲,朝秦暮楚,成为两国必争的战略要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置南阳郡丹水县(县治今淅川县寺湾镇),荆子口隶属丹水县。

西汉时,隶属司隶校尉部弘农郡丹水县。缘因来往于此必经丹江河上铺草的木桥,人们遂改称这里叫“草桥关”。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汉室宗裔刘秀与王莽争夺天下,曾率军在草桥关一带与莽军周旋,至今荆紫关还有很多象擂鼓台、马饮桥、汉王坪、城隍庙、贺驾沟、送驾沟、箭穿眼儿等“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和古迹。

东汉建立后,属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丹水县三户亭(今淅川县寺湾镇丹淇交汇)。

三国时,属荆州南乡郡丹水县三户亭。东晋十六国时,属前秦顺阳郡丹水县。

唐代,置淅州,(治马镫),并置淅川、丹水、南乡三县。旋俱废,并入内乡,属山南东道邓州内乡县。公元684年,武则天称帝后巡视途中曾驻足荆紫关,现距荆紫关不远留有武则天歇息梳头的遗址----梳洗楼。

五代十国时,梁复置淅川县,属邓州。

北宋时,属邓州淅川县。南宋初期,荆紫关码头日益繁华,草桥不复存在。因荆花遍野,荆籽遍地,遂又改称“荆籽关”。宋金对峙之后,荆籽关地处宋金分界线。金大将武仙把荆籽关作为南下大本营,长期驻扎。

元朝时,官府以荆籽关地势显要而称荆籽口,并在此设百户所,拨军士百余名驻守。

明朝时,属南阳府邓州淅川县,称荆子堡、荆子关。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淅川从内乡分出置县,荆紫关作为淅川县的十保之一,县署特在这里设把总职位,领兵一百驻守。成化十年,因这里“界连三省,水陆并通,士民商贾杂处,诚要地也”(《旧志》语),特在此设置巡检司,有营千总镇守。

清朝时,乾隆十八年(1763年),南阳总兵镇标右营守备移驻荆紫关。嘉庆七年(1802年),荆紫关已成商业重镇,清政府添设协镇都督府,设副将、都司等军事长官,南阳府水利同知也迁到荆紫关驻守。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县改为淅川厅,在荆子关又设立分防县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为省辖淅川直隶厅,县丞驻荆子关。清朝末期,荆子关商业繁荣昌盛,文人雅士嫌“子”字不雅,就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荆子关”为“荆紫关”至今。

民国二年(1913年),撤厅为县,属当阳道。道废后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8年3月,荆紫关解放,行政建制为淅川县人民政府第六区。1956年撤区并乡,设镇1个,中心乡4个,小乡12个,翌年改乡置区。1958年先为乡,后为人民公社。1961年复设区,下设6个人民公社。1965年辖3个人民公社。1969年合为荆紫关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再改乡。1986年6月撤乡建镇至今。

千年古镇荆紫关的形成,离不开丹江河的古代航运。中国最早地理书籍《禹贡》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有了码头;秦汉时,作为重要水旱码头,已形成集镇雏形;唐朝中叶,因藩镇割据,阻断了淮河和汴河等地的漕运,丹江成为江南诸省向京师长安漕运的“黄金通道”。据记载,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李豫命丞相刘宴以江淮粟帛,由襄汉出发,越商於,以输京师。作为商於通道上的荆紫关,就成了著名的商业古镇;明清时期古镇发展进入鼎盛期。《旧志》中记载了明朝前期荆紫关“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的繁荣景象;清朝中期,古镇更是出现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二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异常繁华景象,遂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是南北贸易的枢纽。据《淅川直隶厅乡土志》(1905年编)记载:“全县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城中(县城)次之。”又言“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足见其盛况;民国初期,荆紫关的丹江航运依然是主要运输渠道,商业发展仍很发达。《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中曾记载道:“因车道不通,陆运以马骡,航运较便于骡运,且下通江汉大埠,商船乐行之。舟楫之盛昔不如唐河,今则反逾之。故荆紫关之商务至今末衰。”荆紫关成为方园百里之内的货物集散地,可谓“商贾辐辏、富甲全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陆路运输发展航运逐渐衰落。

[创建提升篇]1948年3月荆紫关解放后,明清古街由荆紫关镇人民政府负责保护管理。在镇政府、派出所、法庭、供销社、邮政所、镇中心小学等一些单位没有办公场地的情况下,陆续搬进了这些古建场所,保护维修也都由这些使用单位承担。

1983年,县文化局在荆紫关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固定管理人员7人,具体负责明清古街和法海寺等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和防火工作。

198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荆紫关镇总体规划》,荆紫关镇政府、荆紫关文管所把明清古街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保护和管理,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后,荆紫关镇又依据河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保护单位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对所规定的保护范围实行了三级保护,重点保护范围1.8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51.83公顷。另外,还制定了《古建管理办法》、《古建维修施工规定》、《文物安全管理的规定》、《消防安全若干规定》等各种保护、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对违反制度的处罚条款,对荆紫关古建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1995年3月,根据河南省文物局的通知精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县文化局把荆紫关镇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档单位,成立了建档领导小组,抽调专职人员,积极开展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于1996年5月圆满完成任务。根据河南省建设厅《中州名镇和中州新村评选办法》通知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镇党委书记寇智红任组长、镇长王志国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城建副镇长张治中任常务副组长的“中州名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村镇建设管理所、政府办公室、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于1996年底成功创建“中州名镇”。此后,2000年4月,荆紫关镇顺利创建了“河南省重点镇”;2001年6月,荆紫关镇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紫关镇在大力投入资金、积极创建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品牌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面加强明清古街和法海寺等古建筑群的保护、修缮等工作。1983年以来,县文化局争取省文物局拨款30多万元,镇政府争取各级拨款和社会集资500多万元,对古街道和重点古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1983年8月、1988年4月、1990年5月,先后三次对平浪宫所有殿堂楼阁顶部进行了维修。1989年10月、1998年12月,先后两次对法海寺大殿进行了维修。1993年4月,对城隍庙正殿顶部进行了修缮。1994年6月,对古关门进行了部分修复。2000年,投资80万元,聘请省规划设计院、河南大学专家教授对集镇建设进行高起点规划,修编了《荆紫关镇2001—2020年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荆紫关镇小城镇建设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为集镇建设提供了蓝本。2001年,对所有古街门面房进行了修缮,对古街北段鹅卵石路面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古街道原貌。同时,从1984年至2002年,先后将镇政府、邮政所、派出所、供销社等十余家单位从明清古街迁出,并大力开发建设泰安大街、古镇商贸城、工业小区、桐油城、仿古西城区等街道和专业市场,分散了古街区常住人口,减轻古街区的综合承载压力,有效保护了古街区的传统风貌。

2003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3]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03]15号)的要求,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技部开展了确定全国重点镇工作。时任镇党委书记张亚明、镇长杜勇高度重视,结合全镇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地制定了推进我镇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方案,并立足于完善城镇功能、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了建设发展步伐。与此同时,成立了镇党委书记张亚明任组长、镇长杜勇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城建副书记余立新任常务副组长的“全国重点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村镇、党政办等单位全面参与,秦振福、刘岳岗等同志具体负责,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于2004年2月成功创建了“全国重点镇”(建村[2004]23号)。

2004年,为更好地保护、荆紫关镇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市、省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上,积极参加2003年以来国家建设部、文物局组织开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时任镇党委书记张亚明、镇长杜勇分别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责成分管城建领导王华平为常务副组长,以文化、村镇等部门为主,镇党政办协助,秦振福、周建华、刘岳岗、王成敏等同志具体负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启动后,荆紫关镇认真编制和完善保护规划,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杜绝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行为的发生,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做好了明清古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2005年9月,荆紫关镇成功创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规[2005]159号)。与此同时,还争创了“省文明镇”、“省百强乡镇”。

为加强荆紫关镇古建筑群文物保护管理工作,2006年4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荆紫关古建筑群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淅政〔2006〕18号文件),对保护的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进行了明确划定,夯实了保护责任和措施。2006年8月,荆紫关镇聘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编制了《荆紫关古镇保护规划》,并于2010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2007年,我镇申报了《荆紫关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豫发改字(〔2007〕1275号)文,予以批复,总投资86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516万元、县政府配套344万元,全部按工程进度落实到位。2008年,荆紫关镇又聘请河南大学专家编制了《荆紫关古镇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并争取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200万元,对明清古街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道路全部铺成青石条,水电路采用地埋,雨水、污水分开处理,配套了消防设施、路灯、果皮箱等,提升了古街形象。

2009年1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决定的精神,积极发展旅游村镇,保护和利用村镇特色景观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荆紫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镇党委书记邓文清任组长、镇长罗书运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城建领导梁军志任常务副组长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村镇、党政办等单位全面参与,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特色产业等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出台了《关于对古建筑群文物实行镇村干部包户责任制的通知》,对镇区内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建立了文物保护组织,明确11名文物保护员,夯实责任,有效加强了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工作。此外,还按照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提出的《荆紫关古街道整治意见》,拆除部分乱搭乱建、不符合历史文化风貌的临时建筑,并配套完善了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及供排水、消防安全等建设。 2010年2月,荆紫关镇顺利完成“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创建任务。

2010年以来,荆紫关镇充分利用“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积极研究政策,大力争取项目,加强对古建筑群和重点古建筑进行了持续的修缮和保护。2010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00万元,修缮了平浪宫和法海寺。投资30万元,实施了明清古街道排水系统和电路更新改造工程。2012年,争取国家资金112万元修缮了古关门及万寿宫。2013年,争取国家资金280万元修复了法海寺山门、白衣阁、大雄宝殿、普贤殿、文殊殿、东西接客房等主建筑。2014年,争取国家资金200万元修缮了禹王宫。2015年,争取国家资金200万元修缮了协镇都督府遗迹和明清古街临街险危房2839平方米。2016年,争取国家资金950万元,全面修缮了明清古街北段民宅。2017年,实施了北京对口协作300万元的古街檐廊修复项目。以上项目资金使全镇古建筑群的原生态风貌得到了明显恢复。

[改革发展篇]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镇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工贸经济强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文明示范镇”的战略目标,务实重干,克难攻坚,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2766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近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85元增长到2017年的10301元,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78年以来,荆紫关镇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湖桑产业为主同时做大做强养殖、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80万元增长为2017年的6.3亿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发展畜牧业,荆紫关镇开始发展家庭养殖。到1995年,畜禽养殖由家庭小量饲养逐步发展为规模养殖,已形成以店子村为主的生猪养殖村,以南街村为主的牛、羊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0万头(只)以上。到2009年,全镇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始兴起,建设中型冷库3个,牛、猪、鸡等专业养殖场32个,年存栏大牲畜2.3万头、生猪3.8万头、禽类32.8万只。到2015年,全镇共有规模养鸡场132家、养牛场12家、养猪场117家,年产值3亿多元,畜禽养殖总量占全县近2/3,规模养殖场占全县60%。2016年,因南水北调水质保护需要关停取缔禁养区规模养殖场130余家。与此同时,为了快速有效推进畜禽养殖取缔和脱贫攻坚两项政治任务,镇党委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把畜禽养殖取缔转产同脱贫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思路,并充分考虑到河西服务区、陡岭服务区有传统的食用菌、药用菌种植习惯和基础,以穆营村为试点,利用废旧圈舍种植天麻、茯苓等药用菌2000多平方米,发展香菇10余万袋、茶树菇2万袋,打造了河西区畜禽养殖转产药用菌扶贫示范基地。2018年,该基地室内种植天麻、茯苓等药用菌1万穴,室外种植瓜蒌子等中药材100余亩,带动全镇发展以茯苓、天麻等为主的药用菌2万穴,以瓜蒌子、白芨、苍术等为主的中药材5000余亩。

改革开放初期,荆紫关镇开始兴起林果种植业,全镇种植苹果、柑桔、樱桃、板栗近1000亩。1987年春,南阳市提出“科技兴宛”战略,镇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派干部多次到浙江考察,反复论证,在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锡芳的指导下,开始发展桑蚕产业。1992年开始,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湖桑产业,从1986年的80亩逐步扩大发展到1998年的3.5万亩,桑蚕产业发展达到高峰。1998年至2010年间,受市场、劳动力、洪水灾害、黄姜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湖桑产业逐步萎缩到不足3000亩。2012年,根据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建设和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要求,镇党委书记邓文清到亚欣冶金公司调研,引导企业转型发展,成立盛坤农科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丹江沿岸逐步建成了万亩湖桑生态高效示范基地,每亩年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2016年,荆紫关镇又借助脱贫攻坚契机,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实现了经济林果全覆盖。至2018年,全镇湖桑面积恢复到2.5万亩,薄壳核桃、大樱桃、杏李等林果近2万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陡岭服务区群众利用森林资源、气候环境等优势,开始用椴木种植香菇。至1986年,全镇共种植香菇8万余架(一架50节椴木),其中上梅池、三岔、上庄、狮子沟等村种植均在万架以上,椴木种植香菇达到高峰。到了1990年,由于林木禁伐、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等因素,镇政府开始倡导群众引进菌种发展袋料香菇技术。九十年代中期,我镇开始全面推广袋料香菇种植技术,至2018年,全镇食用菌种植香菇1400余万袋、羊肚菌近10亩。

工贸经济提速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全镇工业发展呈现总量不断增加、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工业产品结构趋于多样化的发展轨迹。1979年至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指示精神,成立了公社企业办公室,将铁业社、搬运站、玻璃仪器厂、建筑、建材、砖场、运输、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等40余家企业组成行业体系,进行专业指导,社队企业得到有效发展。1987年,利用本地的电力、矿产、农业和人力等资源优势,荆紫关镇又先后创建了冶金材料厂、石墨矿、古镇酒厂、蓝天食品公司等一大批集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产品畅销,供不应求。其中,淅川冶金材料厂是淅川县首家民营企业。1992年,乡企体制改革,推动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成了兴华鞋厂、缫丝厂、丝毯厂、亚欣冶金、银志油业等企业。至2005年,全镇私营企业发展到400余家,从业人员达6800余人,主要有冶金、鞋业、化工、矿产、丝毯加工、建筑、建材、电力、副食品加工和工艺加工等行业体系,年产值达7亿元。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镇企业家群体优势和外出经商人员多的优势,实行“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先后引资建成了华瑞铸造、紫鑫炉料、金盛炉料、金柱石业、金旺祥彩砂、巨力机械、鑫淼服饰、小展昭鞋业等近20家工业企业和银莲商务酒店、大润发生活广场、金山购物中心等10余家商贸企业,呈现出大个企业领跑、中小企业跟进、集群发展的新局面。至2018年,全镇非公有制企业达900多家,安置就业10000余人。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87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2.8亿元。

文化旅游持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荆紫关镇围绕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标,树立“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理念,坚持文化旅游两篇文章一起做,形成了以文化为魂、山水为体、古今融合、全域发展的大旅游格局,致力建设三省沿边文化旅游名镇。改革开放前20年,镇政府出台古建管理、维修施工、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等若干规定,修复了古关门、法海寺、平浪宫等重点古建筑,加强了明清古街建筑群和重点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改革开放中期,荆紫关镇借助争创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契机,修编了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古镇保护、旅游开发等详规,争取了大量的文物保护、集镇建设等项目,致力保护了古镇历史文化元素,成功争创了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近年来,荆紫关镇借助国家级品牌,共争取文保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先后改建了解放纪念碑,改造了“一脚踏三省”界碑,修缮了平浪宫、山陕会馆、禹王宫、古关门、法海寺、协镇都督府、革命纪念馆等重点古建筑,实施了古街北段沿街商铺修缮项目,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古镇历史文化元素。为振兴文化旅游业,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成立了旅游办,新建了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完善了旅游标识、公厕等配套设施,打造了银莲商务酒店、金山购物中心、桃源山庄等一批高端宾馆、购物中心和农家乐,在建生态采摘、生态旅游等项目,完善了景区景点及食、住、行、游、购等旅游要素提升了景区景点品位。同时,出版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商迹》等书籍,组织制作了歌曲《我的家乡--荆紫关》,协助中央4台《江河万里行》、《长城内外》、《远方的家》、《快乐汉语》、《记住乡愁》等摄制组在我镇拍摄了专题片,配合影视公司拍摄了《阮氏三雄》、《内乡县衙》、《汉魂》、《博士还乡》、《盗青春--1997》等电影,有力推介了“古镇游”“三省民俗游”“自然风光游”等旅游产品,全面提升了荆紫关文化旅游影响力,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创综合效益近1亿元。

镇村建设统筹推进。1978年前,荆紫关镇仅有明清古街一条街道,各项基础建设非常落后。1987年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古街历史文化风貌的需要,荆紫关镇相继开辟建设了泰安大街、商贸城、工业小区等街道和专业市场,增强了集镇综合承载力。2005年以来,在高标准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辟了工字街、荆楚大道等近10条街道,按照徽派建筑风格建起了仿古西城区和紫溪民俗街两个集镇社区,建成了商贸城、服装市场、桐油市场等专业市场和蔬菜、土特产等农贸市场,拉大了集镇框架,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先后升级改造了泰安大街、荆楚大道、工业大道,全面推进了娘娘庙、中街等美丽乡村建设,扩宽硬化了庙岭、汉王坪、沙河等近20个山区村组道路,实施了贫困村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等项目,新建了三省友谊广场、迎宾广场和古镇广场,开辟了文化路、幸福路、永安路等街道,整治了镇村环境卫生,全面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镇区面积已由1978年的1.2平方公里扩展到2018年的6.8平方公里,集镇覆盖面由1978年的3个行政村拓展到2018年的11个行政村,镇区人口也增至3万人,已基本形成古镇新城共融的现代化小城镇、辐射三省沿边的商贸中心镇和三省沿边文化旅游特色镇。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理念,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脱贫、上学、就医等问题入手,持之以恒推进民生改善,让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前30年,荆紫关镇先后建成了三省社会化汽车站,开通、硬化了双白公路、荆湘公路、荆淇公路、荆刘公路、上荆路等出县通省通道。近年来,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三校(镇初中、镇二小、镇中心幼儿园)两桥(淇河大桥、丹江大桥)两院(镇中心敬老院、协和骨伤中医院)两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两路(荆寺公路、荆刘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对提升荆紫关三省沿边交通枢纽地位、边贸中心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脱贫攻坚有序推进,全镇重点培育了一批食用菌、薄壳核桃、杏李、大樱桃等初具规模的产业扶贫基地,培植了一批鑫淼服饰、盛润油牡丹合作社等带富能力强的市场主体,建成了一批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改善、文化中心、道路等人人共享的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集镇、狮子沟两个扶贫搬迁安置点,持之以恒地推进了民生改善。通讯设施快速发展,由1978年的手摇式电话到2018年实现了程控电话“村村通”,由1987年的6门电话增至2018年的10000余门,移动、联通用户达2万多人,接收能力达100%。广播电视也逐步发展,由1978年广播放大站发展到2018年的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700余户,普及率达64%。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小学校由1979年的61所调整为2018年的30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入学率86.1%,初中入学率99.6%,中小学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计划生育工作逐步由控制生育向服务生育、降低生育率率、提高生育质量转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新合作、新农保参加率达100%。高标准建成了中心敬老院,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显著提高。

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小城镇初步形成,成为镶嵌在豫、鄂、陕三省毗邻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作者:淅川县政协文史委 姚海鹏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阳市委员会
地址:南阳市卧龙区人民北路 邮编473000 电话:0377-63312801
ICP备案:豫ICP备18001380号–2
访问统计:

豫公网安备 41130302000055号